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贴心完善,保障您购买无忧~

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形成
发布时间: 2024-04-28 06:44:29 |   作者: fun88体育官方|app手机版

  2023年11月23日,第十一届科博会展馆,学生在与机器人互动。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小峰 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和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则提出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显得很必要和紧迫。

  融合力,在当下为何更重要?科技大省的创新体系应当作出哪些调整?成果转化如何打通堵点痛点?如何让企业从“要我创新”转变为“我要创新”?《2024四川财经咨文·“进”与“立”》首期聚焦“融合力”。围绕“双链”深层次地融合,记者对话了省内外专家及企业家代表。

  ●记者:2024年四川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一大关键词是融合力,本质上是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以期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当下,为何推进“双链”深层次地融合更加迫切?

  袁建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在当下,对全国、对四川来说,既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又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要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唯有通过创新来形成更多的新质生产力。这不是一般的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以催生更多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

  为此,需要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并持续提升融合力,从源头开始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使两条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同向发力。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来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断点、痛点、难点、堵点,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产业链安全,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开辟新赛道、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王楠: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是一项长期任务,是解决科学技术创新“孤岛现象”的现实要求,是推动我省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

  四川是经济大省、创新资源大省,要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和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在这一阶段,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层次地融合就显得尤其重要。

  王颖:“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创造”,需要充分的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并叠加产业链对创新链的引导和承载效应。“双链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优势由生产制造向创新研发等高的附加价值环节拓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过去我们讲“跟随式创新”,现在则必须要在“源头创新”上下功夫。比如生物医药产业,极也许会出现颠覆性创新,不创新就会落后于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要有机结合起来,为发展“源头创新”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产业链补链、强链才能更好地承接创新发展。就拿生物医药产业来说,质量分析使用的高精度分析设备、部分关键辅料等环节仍存在短板,补链、强链的过程也为部署创新链提供了载体。

  ●记者:过去我们正真看到,诸如产学研联合体的诞生,还有一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倒推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现在又提“双链”深层次地融合,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创新体系哪些环节应适当调整?

  王颖:产学研联合特别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互动合作,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又盘活了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资源。但从真实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短板,如产业界与科研界在创新目标导向上存在脱节,很长一段时间,科技型企业创新供给不足的同时,高校院所的大量有效专利又在“沉睡”。

  而“双链融合”关键在“融”。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作为创新的主体,绝不能只是“有问题才找你”,更需要“双向奔赴”,在理念和认识上要逐步开放和融合。

  王楠:过去一部分产学研联合体的做法,从政策层面促进科研界、产业界互动合作。而现在更需要的是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利益联结,让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围绕产业链开展,消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障碍。

  比如,四川正在探索的新型研发机构等,是通过股权等形式共建利益共同体,推进面向需求的创新。像这样的共同体,联结更加密切,融合了各个创新主体的诉求,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转化的中间环节。创新直接面向产业端,产业的需求直接反馈到创新端,创新体系的“闭环”就形成了。

  因此,创新体系建设的长期方向,必然是把利益纽带打造得更牢固、结实,劲往一处使,真正构建起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通道。

  沿海地区的一些创新平台有一定借鉴意义。这些实验室的实体化建设,不仅是仪器、场地的实体化,更是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的实体化。这样的做法使得创新方向、目标更加聚焦,避免了“内耗”,使得创新更加“心无旁骛”。

  袁建霞:“双链”融合,是从“零敲碎打”到整个创新体系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调整,是构建环环相扣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其次,我们应该融合的动力,即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从创新供给端来说,要改进我们的“指挥棒”,从科研计划的导向、从成果和人才的评价上,引导科研人员做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研究;从成果的应用端来看,要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让科技领军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挑大梁”,在带动产业链跃迁上“唱主角”。

  再者,我们应该融合的“土壤”。提升本地产业承接能力,为创新企业寻找落地应用场景。我们还需要融合的平台,完善转移转化体系,搭建概念验证和中试等研发平台等。

  ●记者:作为科技大省,四川拥有大量的成果产出,要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四川的“必答题”,也是未来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加分项”。如何打通成果转化中的堵点、痛点?

  王楠:四川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大量政策探索和环境营造,致力于把更多高端科技成果留在省内,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随着四川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科技成果在本地开花结果已成大势。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是需要解决和持续发力。比如,专业化的中试研发平台不足、专业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不足、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等。因此,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仍需全面深化。

  王颖:首要的是降低产业界和科研界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摩擦成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针对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终为始,将极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对于从基础研究延伸的成果转化,要打破成果转化的“瓶颈”,比如科研人员激励问题、中试熟化平台数量较少的问题等,促使科研人员有动力、有条件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一定融合,减少与企业对接过程中对技术成熟度的争议。

  在实际中,信息的不对称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对接以及合作的达成影响重大。因此,要建设起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畅通供需双方的信息获取渠道。

  袁建霞:首先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让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其次要保持科学技术创新方向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立足四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前瞻布局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并围绕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部署科研创新方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及试制改进等,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形成四川高水平发展新的动力源。

  同时要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包括:改革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加强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建立市场化的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打造全省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提供转移转化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教育培训等。

  ●记者:2022年广东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841.61亿元,占全省比重为87.1%;四川企业R&D经费为732.7亿元,占全省比重首次突破六成。企业自主创新是四川的短板,怎样让企业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王楠:从企业组织研发活动和建设研发机构覆盖面、研发投入强度等方面看,四川企业低于全国中等水准,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确实是我省科学技术创新的明显短板。

  企业要在产业链“向上攀升”,才能更好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企业的利润丰厚了,才能更好积聚创新实力。2023年,四川规上工业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总利润分别到8月和9月才走出同比累计负增长。但是,2023年不少上市企业研发费用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研发投入强度稳定提升,可见在复杂严峻的发展压力下,许多头部企业仍保持创新投入定力,积极布局未来发展。

  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应与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一同下功夫。从政府来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一是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引领,发挥行业创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强化领军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三是以产学研协同强化企业创新,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四是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服务,促进激励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中发挥最大效能。

  袁建霞:在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之路上,企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谨慎投资、规避风险不可避免,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大风险和较强外部性的基础研究投资,需要政府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包括通过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直接给予经费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带领企业进行前瞻性部署。同时,逐渐完备企业基础研究税收制度,适时提高优惠力度。

  王颖:我们从2012年开始布局第一个创新药的项目,到完成第一个自主研发一类新药的二期临床花了9年的时间。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而言,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但“我要创新”一直是一种自觉。生物医药产业是创新驱动的产业,竞争也是全球性的。

  2020—2022年,我们公司的研发投入平均比例为19.92%,高于行业中等水准。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出新产品上市,归功于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希望从资金链和人才链方面更好支撑“双链”融合,避免创新发展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产品展示
砖混式固化干燥室
钢结构固化干燥室
联系我们
销售热线:13623830698/13903864496
技术咨询:13623830698
售后服务:13903864496/13938291817
二维码
关注我们